培育镇域“小老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随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强劲崛起、镇域经济多点发力,培育更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着力构建“融群进圈、桥连楚豫、多点发展”新格局,加快建成风机名城、现代农谷、文旅胜地。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培育镇域“小老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入推进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按照“分类管理、特色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原则,突出产业培育与夯实基础同抓,坚持政策激励与机制创新并重,充分释放镇域发展潜能,全力激发镇域经济活力,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发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活力迸发的镇域“小老虎”,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玲珑小市”,形成镇域发展“众星拱月”之势,为建设“汉襄肱骨、神韵随州”作出广水贡献。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努力,全市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基础设施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显著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建成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镇,支持一批重点镇跨入随州市经济强镇行列,3个左右的区域重点镇进入全省百强镇,力争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优、发展潜力大的区域重点镇率先进入全省十强镇和全国百强镇。
三、工作重点
(一)镇域发展规划工程
1.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布局,依据镇办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特则特的理念,科学分类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推动形成“一镇一业、一业一链”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加工制造型、文旅融合型、特色农业型、商贸物流型等产业强镇、经济强镇。
2.明确产业功能布局。聚焦随州“四张名片”产业布局,按照功能区划分,因地制宜,在开发区、应办、广办、十里、杨寨、城郊等城镇化重点发展区,打造一批以风机制造、智能装备、钢铁冶金、出版印刷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强镇(街道);在余店、关庙、陈巷、骆店、李店、太平等农产品主产区,打造一批以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为支撑的农业大镇;在武胜关、长岭、郝店、吴店、蔡河、马坪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打造一批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名镇。
3.实行动态调整管理。按照“镇级创建、市级主导、随州考核”工作要求,根据各镇办特色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择优培育8个镇域“小老虎”(其中:3个经济强镇、2个经济强街、3个特色名镇),年底进行考评,对连续2年考核位居末位的进行调整,激励各镇办比拼赶超、争先进位。
(二)镇域项目建设工程
1.深入谋划推进项目。紧盯各级“十四五”规划布局,充实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推动生产要素向镇办聚集、基础设施向镇办倾斜,建设一批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大企业,夯实镇域发展基础。继续推行镇办项目拉练、年底观摩活动,健全项目考评、拉练、奖补机制,深化“四督四促”专项行动,建立镇办“旬早会”机制,做好项目企业“进驻—建设—运营—监管”全流程服务,促进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2.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完善考核办法,实行镇办党政主职带头招商、班子成员定额招商,镇办主职每年至少招引2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每名班子成员原则上每年招引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同时,对于各镇办向上争取的竞争性项目,按项目资金额度进行奖补,其中500万元以下按2%比例给予补助,500万元以上按1%比例给予补助,并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对突出单位进行通报。
3.完善提升园区平台。按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标准,统筹谋划开发区、东三镇两大工业集聚区,依托广悟大道、麻竹高速、107国道,推进两大工业集聚区对接融合、连片发展。鼓励镇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镇驻地、国省道、主要干道,引导企业、社区及社会力量建设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孵化园和返乡创业示范园等产业集聚区,为中小微企业、群众创业搭建新平台,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重点配套完善化工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锂电产业园、地铁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承载力、增强吸附力,打造投资的核心区。
(三)镇域产业提质工程
1.培育特色产业。重点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实行延链补链强链,以打造风机名城为方向,围绕建设地铁装备产业园,引导智能装备、钢铁冶金、风机制造等产业关联发展、配套发展,致力建成百亿元地铁装备产业基地。以开发区为载体,高标准建成精细化工园,积极对接化工产业转移,打造全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以华鑫冶金为骨干,引导对接专汽、风机等产业,推进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基础再造、量质双升,打造全省主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毅兴智能为龙头,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关联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提升上下游企业粘合度,推动主板上市,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以锂电产业园为突破口,深化“重资产招商”,推动锂电企业集聚发展,打造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以细支烟项目建设为依托,形成百亿元细支烟投资规模,打造全省重要卷烟生产基地。
2.实施技改创新。建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当年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认定或通过验收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给予相应建设经费补助,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当年一次性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示范基地给予相应奖励,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当年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对转化应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企业,给予相应补助。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6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35%以上。
3.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全力激发市场消费潜力,加快镇域服务业发展。做好旅游文章,加大中华山、黑龙潭景区开发力度,加快三潭4A景区、徐家河国家湿地公园、吴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商贸文章,加快风机钢铁物流园、华鑫冶金铁路专线建设,放大麻竹高速交通优势,引进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打造集现代物流业、商贸流通业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健全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形成内融外联、辐射周边的鄂北区域物流中心。做好电商文章,挖掘镇村消费潜力,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开展直播带货、线上促销等,推进消费市场下沉,拓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促进产销无缝对接。
(四)镇域基础夯实工程
1.推进农村路网延伸覆盖。支持镇办构建便捷交通网络,打造城乡一体基础设施,打通镇办与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重要交通枢纽的连接,完善与城区、周边县市及各镇办交通体系,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推进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向“村内通”“网络化”延伸。“十四五”时期,谋划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推进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0公里,加固危桥60座,构建四通八达、内联外接的农村路网体系。
2.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升级。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抓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整治,开展禁捕退捕,拆除徐家河库区非法矮围,持续打击非法采砂。加快鄂北水资源配置广水配套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广水河综合治理、虎山河闸改造等项目,完成飞沙河、霞家河等水厂改扩建,新建长岭镇平林水厂,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管网改造延伸,完善水厂配套设施,形成水源共享、管网互通、资源互补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力争2025年实现户户通自来水。
3.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十四五”期间投资7亿多元对全市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改造升级,启动双河110千伏、凤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可再生能源互联网科技试点示范工程等建设,新改建10千伏线路400公里,提升镇村基础服务功能。完善能源输配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智能电网,力争2025年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薄弱问题全部解决,10千伏线路负载情况、供电半径等大幅提升。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
(五)镇域服务惠民工程
1.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支持每个镇办改建提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改扩建城镇幼儿园20所,完善镇办学校教学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推动镇卫生院创建达标二级医院,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组建市一医院长岭、余店分院,市二医院杨寨分院,市中医院郝店分院,提高区域协作救治能力;对16家镇办卫生院、1家社区医院进行整体配套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7家规范化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中心,实现养老看病一地解决。支持镇办因地制宜建设运动公园、文化场馆、公共绿地、公共停车场、公交车站、老年服务中心、托幼中心、综合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镇办承载能力、服务能力。
2.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加快完善镇办人力资源有形市场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健全转移就业培训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更多劳动者到城镇、企业、园区稳定就业。打造镇办创业孵化基地,做实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网上春风行动”等活动,选择2个镇办申报建设地方特色型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做好就业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实名登记和动态管理,重点抓好镇村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3.持续健全社会保障。加快建立镇村两级劳动保障平台,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完善医疗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人群基本生活,推进农村福利院“公建民营”改革,探索居家“智慧养老”,提供更多适老产品和服务。提高低保保障、特困供养、孤儿生活费、残疾人福利标准,精准帮扶“三留守”群体,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六)镇域环境提升工程
1.整治城镇秩序。深入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集中开展镇域环境大整治,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区、集贸市场等区域和公共空间为重点,全面整治乱堆乱放。加强沿街立面设计与管控,优化沿街标识标牌,整治沿街线杆,治理“空中蜘蛛网”,清理违规广告牌,依法拆除私搭乱建和违法建筑,整治道路车辆乱停乱放及沿线店铺违规占道经营、占道设摊等现象,着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亮丽的城镇环境。
2.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成果,加快镇村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开展镇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完善全覆盖长效保洁机制,落实“村庄清洁日”制度,常态化开展“五清一改”,清理历史积存垃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完善城镇排水和污水管网配套,加快污水管网向村湾延伸,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运行维护管理,力争2023年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3.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重点聚焦十蔡牛程线、应余线、107国道等示范片区,围绕路边、景边、镇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村景融合示范带。以“人民公司”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现代农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三白蔬菜”“吉阳大蒜”“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业板块做大做强,建设一批万亩种植基地、亿元生态养殖基地,夯实美丽乡村发展基础。力争全市每年争创20个省级以上各类示范村、创建20个民主法治示范点、打造20个乡风文明新舞台、建设20个特色产业新基地,引导回归20名以上带动发展的新乡贤,到2025年全市20%村达到示范村标准、80%村达到整治村标准,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全域化。
4.建设特色小镇。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放大各镇办生态资源、产业基础、地理区位等优势,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应办多肉艺术小镇、马坪美食小镇、长岭水上旅游小镇、武胜关名关小镇、太平“吉阳大蒜”小镇、余店“三白蔬菜”小镇、郝店“迷彩飞客”小镇、蔡河黄土关农文旅小镇、吴店红色文化小镇等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形成特色小镇竞相崛起局面。鼓励镇、村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对当年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森林镇、全国文明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的镇办给予10万元奖励,村级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给予3万元奖励。对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合格的给予10万元奖励。对成功举办首届特色文化节的镇办给予10万元奖励,对第二年连续成功举办的镇办给予5万元奖励,后续年度成功举办的不再给予奖励。
(七)镇域深化改革工程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依法依规、权责相称、能放尽放原则,按照全省部署,深化镇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镇级权责清单和事权准入制度,赋予重点镇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审批执法服务权限,扩大在建设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行政权力。明确镇级职能定位,支持重点镇办在编制总数内,综合设置党政机构,理顺条块关系,构建协同共治机制,发挥其在基层党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矛盾化解等方面枢纽作用,提高镇级综合行政执法效能。
2.优化财税管理体制。坚持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原则,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财政体制,合理划分镇级财政事权,科学核定镇办支出基数,将镇办基本运转支出全额纳入市级财政保障范围,基本民生类支出依据上轮体制基数,适当增加市级财政保障范围和标准。对于完成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的镇办,剔除体制基数后,按50%—70%比例进行返还;对镇办年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的超收部分,按100%比例返还,用于镇办公用经费或事业发展。鼓励镇办积极开辟财源,对镇办新招引工业企业生产环节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体制年内,市级财政不参与分成。
3.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镇办设点开展业务,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将镇域范围内的吸储优先投放本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镇域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信托借贷等直接融资,推动随州金控、泰成担保、省农信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组织加大对镇级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支持重点镇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参与投资兴业、创办领办开发项目、承包经营公共服务设施。
(八)镇域政策激励工程
1.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坚持规划先导、全域统筹,建立市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对重点镇办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预留足够的弹性发展空间,重点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库。对通过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措施置换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扣除农民安置用地以外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保障重点镇办用地需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支持对重点镇办的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实行“点状供地”。
2.强化奖补扶持力度。完善镇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出台《广水市镇域经济发展激励奖补办法》,设立专项奖补资金,统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镇办发展规模工业企业,对进位幅度较大的给予奖补;加大“一事一议”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对重点镇办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省级“激励性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等资金给予财政支持。整合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等涉农项目,向基础薄弱镇办倾斜,所需镇级配套资金从扶持资金中解决。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柔性人才政策,推进大学生来广就业创业,落实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精准引进镇域急需“高精尖缺”人才。在人员编制上向重点镇办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和事业编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人才到镇办挂职锻炼。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实行“市招镇用”“市管校聘”。在完成确权基础上,允许在重点镇办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的农民,在落户的同时继续保留在农村原有合法权益,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社会氛围。
4.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从2021年起,每年考评镇域经济发展情况,结合经济实力排名进退位、观摩考评、日常调度情况等,分类确定名次。对纳入随州镇域“小老虎”培育的镇办,在分类考核中位居前2名的,当年年度考核党政主职直接评为优秀等次,并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通报。在本级镇域经济考核中,连续3年位居第1名的党政主职,在符合有关干部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晋升职级或优先提拔使用;排名位居后3名的当年对党政主职进行谈话提醒,且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连续2年位居后3名的对党政主职给予通报批评,且当年党建工作不得评为优秀单位;连续3年位居后3名的对党政主职给予诫勉谈话并调离现工作岗位。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培育镇域“小老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具体负责综合协调、督导考核等工作。各镇办要建立培育镇域“小老虎”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比照市里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推进举措。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本职,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持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涉及权力下放的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镇对接,签订授权委托协议书。组织部门负责指导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部门负责指导做好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整理和各专项规划的制订修编。科技经信部门要做好企业技改创新的申报评定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做好纳入创建镇域“小老虎”的重点镇办财税体制改革意见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会同相关部门落实税费分成、返还和减免政策。
(三)强化督导检查。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纳入镇办责任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市培育镇域“小老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召开专题调度会、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组织镇办互评等形式,加强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日常督促检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采取专项督查的形式,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扩权强镇、规划修编、资金和项目支持等具体措施。